相傳二重港侯氏,有四大祖開基:壹、學仔內侯高居公父子。貳、三塊厝侯啟流公兄弟。参、七房侯雷公家族。肆、後厝侯信佰公一家。於明末清初年間,先後由福建省祖籍地,遠渡台灣海峽,開墾二重港。本地屬台南縣境,北有大山,南臨將軍溪,西濱台灣海峽,東接中洲,風景壯麗。然地處鹽分地帶,耕作不易,先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,為後代子孫創立基業,備極艱辛,緬懷祖先,倍興追遠之思。
二重港侯氏族人,雖僑居台灣海島,數典而不忘其祖,與大陸祖籍地宗親,連繫密切,時有往來。清朝初葉,學仔內侯高居公派下,侯明尊(大尊)見義勇為,曾返回福建滬江調解糾紛。清朝中葉道光癸未年(1823),侯宗貴公派下南安宗親侯芝英舉人,曾來台任教,並修侯氏族譜。清朝末葉光緒八年(1882),三塊厝侯啟流公派下侯光自、侯福兩人,曾返南安縣后頭鄉重修祖厝,並至鄰鄉詩山鳳山寺,迎請廣澤尊王返台供奉。日據台時,兩地宗親仍往返不絕,逮民國三十八年(1949)國共內戰,兩岸交通中斷,閩台宗親交流乃告停止。
民國七十八年(1989)政府開放兩岸探親後,本庄侯吉定親往大陸福建省,祖籍地尋根謁祖,目睹侯氏宗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。遂返台募集二重港侯氏宗親捐款,至福建省舊宗祠地(南安縣梅山鎮明新村)重建祖祠,並在祖籍地(南安縣羅東鎮維新村)新建宗貴公紀念館,以示不忘其本,現均已完工啟用。
吾族播遷來台,輾轉已三百餘年,承蒙庇蔭,枝繁葉茂,苗裔子孫多達數千人,分布海內外各地,但因宗祠未立,平常連絡,殊為不易,逢年過節,亦頗感不便。因此,凝聚宗親之力量,籌建侯氏宗祠,以為祭祀謝祖之常所,並為族人聯誼之定點,乃眾所至盼。
民國四十九年(1960)二重港仁安宮落成時,侯雨利、侯調、侯朝宗等先生發起,籌建二重港侯氏宗祠,惜因土地取得困難,未能實現延宕至今。民國八十二年初(1993)有侯大、侯文得等家族,於二重港西北角部落(仁里村二一七之二號),捐獻宗祠建築用地五百坪,解決建地問題。其餘約四百五十坪,乃興建樓房一座交換取得。另有侯興黨派下侯神州侯文德兄弟,捐地三十三坪,使宗祠後園土地更加完善。
民國八十二年(1993)三月二十八日侯雨利之孫侯博明、侯調之子侯信良、侯朝宗之子侯旺全,及侯茂林、侯水盛(國民大會代表)、侯德進、侯慶春、侯丁喜,與本庄侯吉定、侯澄財、侯當民、侯止、侯瑞彬、侯武田、侯世惠等人,成立二重港侯氏宗祠籌備會,推動宗祠籌建工作。
民國八十二年(1993)十月三日,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北門鄉二重港侯氏宗祠,簡稱二重港侯氏宗祠。召開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,選聘第一屆董事三十一名,監事九名,選舉侯博明為董事長,侯信良、侯澄財為副董事長,侯朝宗等為常務董事,侯萬寶為監事主席,聘請侯止為總幹事,侯世惠為秘書,侯王素秋為會計,以籌建宗祠編修族譜,並辦理一般慈善公益事業為宗旨。我二重港侯氏宗親,均主動加入本宗祠為會員,熱烈參與建祠修譜工作。首次捐款踴躍,募得新台幣約二千八百萬元,第二屆董監事募得約一千六百萬元。本宗祠建築委由本族侯銘賢建築師設計圖樣,依中國北式宮殿傳統建築,基地九百九十九坪(3300平方米),建坪約五百坪(1650平方米),樓高三層,富麗堂皇,氣派非凡。
民國八十二年(1993)十二月二十八日,上午十時舉行動土典禮。民國八十四年(1995)二月八日放樣興建,歷經四年施工,建築費用約四千七百萬元,設備費用約一千萬元。民國八十八年(1999)二月五日(農曆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)完工落成,並舉行侯氏祖先晉主啟用大典,西方三聖安座開光,及佛教梁皇寶懺法會七天,以超度歷代祖先,並頒布二重港侯氏族譜,我侯氏宗親聚集一堂,盛況空前,莊嚴隆重。
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北門鄉二重港侯氏宗祠第一屆董監事
董 事 長 侯博明
副董事長 侯信良 侯澄財
常務董事 侯朝宗 侯錫榮 侯清泉 侯茂林 侯吾明 侯德海
董 事 侯博裕 侯博義 侯吉星 侯水盛 侯慶春 侯定居
侯德進 侯金川 侯海全 侯茂生 侯嘉仁 侯六合
侯世凱 侯世惠 侯清淵 侯銘賢 侯文雄 侯鴻昇
侯 止 侯當民 侯瑞彬 侯武田
監事主席 侯萬寶
常務監事 侯西泉 侯瑞合
監 事 侯隆山 侯凱榮 侯耀齊 侯聖能 侯西川 侯志明
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北門鄉二重港侯氏宗祠第二屆董監事 董 事 長 侯博明
副董事長 侯信良 侯澄財 侯旺全
常務董事 侯錫榮 侯吾明 侯清泉 侯德進 侯文雄
董 事 侯博裕 侯博義 侯吉星 侯定居 侯金川 侯世凱
侯慶春 侯海全 侯水盛 侯茂生 侯嘉仁 侯銘賢
侯 止 侯當民 侯瑞彬 侯武田 侯政義 侯世惠
監事主席 侯蔡雪吟
常務監事 侯瑞合 侯正芳
監 事 侯丁喜 侯鈞隆 侯凱榮 侯志明
中華民國八十八年(1999)二月吉旦
上一頁 <<< 首 頁 >>> 下一頁
 |